走進位于長春市九臺區紀家街道尹家村的綠野家源家庭農場,就聽到一陣陣大鵝的叫聲。飼養場里,幾百只膘肥體壯的大鵝正在吃食,頗為壯觀。“秋天時大鵝更多,現在已經賣得差不多了。”看著撒歡兒的大鵝,農場負責人顏停站滿臉笑容。 綠野家源家庭農場今年養了3000只大鵝。去年入冬后,銷量逐漸走高。“第一場雪后,我們的大鵝就進入了銷售高峰,最多時一天賣了100多只,一只能賣到150元左右,預計年底前全部賣完。” 28公頃水田、20公頃旱田,年產大米15萬公斤、雜糧5萬公斤、豆油1萬公斤,養雞1000只、大鵝3000只,出產各種禽蛋21萬枚,魚5000多公斤,豬30多頭……成立5年多來,綠野家源家庭農場已經“家大業大”。 很多農場都專攻某一方面,“綠野家源”卻選擇“全面開花”。“農業生產面臨著自然環境和市場雙重風險,必須通過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,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。”顏停站說,家庭農場通過糧食種植、畜禽養殖、農副產品加工相結合,形成了相互補充的產品格局,有效防范了單一作物一旦遭災就損失全部的風險。 種植和養殖相結合,不僅充分利用農場資源、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,還提升了生態效益。通過請教農業專家、實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,綠野家源家庭農場摸索出了一套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——畜禽產生的糞便,撒入魚池作飼料;用魚池的水灌田,減少化肥的投放量,降低生產成本;玉米秸稈粉碎,加入稻糠、谷糠等制成養殖飼料……“糧食種植—畜禽飼養—漁業養殖—糞肥還田”,這樣的循環種養模式讓農場的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。 “這個大棚一年都不閑著,3月末到5月育水稻苗,5月到7月育雛鵝,7月初到10月末種蔬菜。”顏停站帶筆者走進一座大棚,指著黑黝黝的泥土說,育鵝期間積存下來的糞便肥沃了土壤,提升了生態效益。 這條綠色生產鏈條讓農場生產的農產品品質不斷提高,得到市場的認可。如今,“顏家農場”品牌產品遠銷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地。“現在農產品市場競爭比較激烈,要想站穩腳跟,還要繼續提升品質。”正在為明年做計劃的顏停站說,將繼續做好綠色種植養殖,走精品路線。 “綠野家源家庭農場是我市新型經營主體的突出代表,走出了一條多元經營、循環種養、品牌增效的新路子,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。”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近年來,全市注重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質量和帶動能力,出臺了示范家庭農場建設標準,開展示范家庭農場認定,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。 為推動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,全市將遵循家庭農場發展規律,加強對家庭農場的引導和支持,引導家庭農場根據產業特點和自身經營管理能力,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不斷優化種養結構,采用現代科技,堅持綠色生產,拓寬產品銷售渠道,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 |